得对方焦头烂额,不得不认输退兵,这一战让他名动列国,不知多少明君想要挖角。
此时中原方当乱世,并未大一统,而是分裂成十余个小国,互相攻伐吞并。就如高华君生于赵国,子衍生于燕国,正处人蛮交界处,除了要抵抗其它国家的攻击之外,也至少要将一半的防御力量放在西北边境。
此时燕国暗弱,国君昏庸,军队亦没有什么战斗力。在列国交逼之下,失去了大片膏腴领土,已经到了亡国的边缘,心急火燎的将守备西凤关的大军调往国都勤王。
而蛮族则是趁火打劫,想要趁着燕国后防空虚,狠狠的咬下一块肉来,更欲抢下一块进犯中原的根据地。
此时的天下对人族来说可算最黑暗的时代,圣人虽然已经在周游列国,传道授业,但尚未截取天机,借天命护卫人族。在这片大地上,人、蛮、妖三族的地位相当,谁都有可能入主中原。
事实上在此乱世前的一个统一王朝,便是妖族为天子,统御神州之地,那时候人皆为奴,苦不堪言。而再往前一个王朝,王族也有很大的可能为蛮族,只是考证不确,不能肯定罢了。
但不管如何,都能说明人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势。一旦蛮族真的突破西凤关,靠着强大的骑兵在西北平原上肆虐,真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。
只可惜诸国之人都利欲熏心,即使知道此时关系到人族气运,仍然不肯放弃攻打燕国,大概是自信以后能够硬拼蛮族铁骑吧?燕君也就不顾一切,发了十几道诏令命原本西凤关守将不得回援,专心抵抗人族之敌,而将十万蛮族放任不管。
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,英雄应时而生。恰好子衍学成返乡,在西凤关替补守将畏缩不出,甚至趁夜遁逃的情况下。挺身而出,号召义勇,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人生。
“此时正是蛮族集结,子衍发榜招贤的时候,怪不得我们这么轻易就能入关。”叶行远和李夫人通过简单的盘查,便入了关门,虽然关外十万蛮人气势汹汹,但在子衍的统领之下,要塞内依旧是秩序井然。
在城门的一侧,贴着有名的《招贤令》,子衍亲笔手书,银钩铁画。叶行远认真看了许久,这才向李夫人感叹。这种走入真实历史的错觉,令人有一种恍惚之感。
会试、省试,包括之前高华君墓之行,叶行远其实也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过尘封的过去。但终究不曾有那么真切的参与感,而此次据守西凤关却让人更加血脉贲张。
“人族男儿,当提三尺剑,立不世功业......救国救民,有死而已......”叶行远轻声诵读招贤令的文字,这与在史籍上看到的感觉可迥然不同。
子衍文采并不出众,在圣人七十二贤弟子中,其实一直是“口讷笔拙”的一个。他的同窗也经常以此来打趣他,但圣人却对他颇为认可,更希望将自己的孙子托庇于子衍门下。
可惜子衍后来一直战于北方,出师之后再未回返圣人居处,自然也未得托孤之重。为此后世读书人都为之惋惜,说子衍此人要是专心研究学问,留下著作,必当是一代文宗,甚至地位还要在将来的“复圣”之上。
不过其实回想起来,圣人门下最负盛名的五大弟子,也就是五德之宝拥有者,包括裴将军、高华君、子衍和另外两位,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并未留下传承。只有其精神不灭,闪耀于丹青之上。
如今见子衍文字平实,但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,叶行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