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直点头道:“正是如此,叶行远再有本事。又怎能对抗诸位大学士联手?”
宇文经接着道:“...于是,他根本不想改变这个结果,而是做得更绝。这一封上书必然已经递送到御前,他做到如此地步,皇上又岂吝封赏?
有此一文,他无论如何也能去翰林院打个转儿。只是为此却要毛生死之险,你说此人是不是古怪?”
陈直大急道:“你说了半天还没说到正题,叶行远上书到底说些什么?”
宇文经垂首,一字一顿道:“此人声称状元为翰林乃是陋习,不知民间疾苦,不知社稷之难,怎能安邦定国?他建议新科进士从此之后,全都不授翰林,而是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官,以作磨练。
五位阁老不让他入翰林,只是从权,看来他的意思,却要将这变成通则惯例,日后一律照此办理!”
陈直愕然,瞠目结舌道:“这怎么可能?要真是如此,新进士背后那些世家大族如何能愿意?这一议断然不会通过。他...他这主意无非是想自救,可惜却更像垂死挣扎,兄长何必忧心?”
从内心深处,陈直倒觉得这主意不坏,新进士一上来便历翰林,久为京官,不居下陈,如何能知道底层民生?将来为相,终究缺了许多,行事定规便有偏差。
要是真的能够让新进士从最艰苦的地方干起,逐级提升,或者更能让他们具备另一种角度的眼光。不过这根本不现实,盘根错节的官僚体系断然不会允许定下这条规则。
叶行远这上书更像是痴人呓语,像是自己得不到的好处,你们也一样别想得到。想到此处,陈直不由对叶行远多了几分厌恶。
“是啊!”宇文经带着自嘲道:“叶行远自然明白这主意绝对不可能通过,他不过就是恶心一下诸位阁老。因为他用的理由,与内阁不让他入翰林的理由完全一样。”
国事艰难,新进士不可耽于安逸,应该下到县里,下到乡中。到最穷的地方去,到最艰苦的地方去,看看这锦绣河山的另一面。这道理说得冠冕堂皇,尤其是这样的堂皇话刚从五位大学士口中说出来,他们只能像吃苍蝇一样忍下去。
陈直对弄权的阁老们也没什么好感,想及诸位大学士此时必然都是尴尬难受,哈哈笑道:“纵然如此,他们也只会装作没看到,把自己的话咽下去,叶行远又能如何?”
当官最重要一点就是脸皮厚,就算是被人指着鼻子骂,如果利益攸关,那也只能当听不到。五位大学士宦海浮沉这么多年,这点子不舒服完全能一笑置之。
宇文经继续苦笑道:“这当然只是个幌子,最重要的是之后叶行远表明决心,说他自知提此建议,必为同年所忌,故而他愿为先锋,干脆到最穷最乱最边陲之地为官,以为榜样!”
什么?陈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千里为官只为财,大家都知道当官第一要当京官清流,在京中翰林、六部、御史台,升官既快,职位又清贵,是第一等的选择。
若是求不得,便是盐铁、漕运等等的肥差,这里当官实惠,几年下来积蓄万贯家财,再花钱使力气,害怕不能再升一升?
再次一等才是地方主官,这大权在握,只要会刮地皮,进益仍然不少。不过这一要应付上官,二要搞的定地方,终究要累上许多。
而且这选地方就特别重要,一要地方平靖,二要富庶,三要少人管,四要百姓老实。有这四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