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试第一日第一场试弓马技勇,称为“外场”,第二日第二场试策论武经,称“内场”。</p>
也就是俗称的兵法。</p>
相比于昨天第一场的人数,今日参加兵法考试的人少了很多。</p>
大周武试乡试规定,武试第一场驰马三趟,发箭十枝,三箭中靶为合格,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。</p>
昨日因为黑甲卫带来的那批烈性战马,许多考生败下阵来。</p>
今年武试参加第二场的人比往年还要少,此时的考棚里只有不到两百余人。</p>
和文试时上千人同时考试的场面比起来规模委实小了不少。</p>
徽州文风极胜,但武风远比不上边境四州。</p>
今年徽州能够参加会试的名额文武加在一起只有两百人,其中武试名额仅有五十名,比上一届的一百人直接少了一半。</p>
竞争极其激烈。</p>
内场考试对大多数武人来说,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,所以常常变动。前朝开始考策论,“策”相当于问答题,“论”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。前朝时一般是策二篇、论二篇,题目选自四书和武经。</p>
因为有些修行者不擅文,所考策论多不合格,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,所以太祖皇帝在设立本朝武试之初干脆废除策、论,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中一段,通常只一百字左右。</p>
但这样一味迁就,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,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,文官对武官愈发轻视,文武不和加剧,到了成宗皇帝的时候,重拾了策论。</p>
而天后娘娘更狠,直接将武试改为了策四篇,论两篇,另外又加上了十道实战的情景对应题,这十道直接占了一半的分数。</p>
内场考试的难度直线上升,让天不怕地不怕的修行者叫苦不迭。</p>
好不容易撑到了第二场,所有留下来的考生都不敢懈怠。经过昨日烈马的洗礼,不少自诩天之骄子的修行者也磨平了不少脾气,考棚里静悄悄,每个人都神情严肃。</p>
只不过听到不远处传来的细细鼾声,所有人眼角都抽了抽。</p>
其实那声音并不大,不过修行者的耳朵都太好了些。</p>
若是在平常也没有什么,但当所有人绞尽脑汁的时候,旁边有人在呼呼大睡,就非常让人之恼火了。</p>
不仅考生恼火,监考官也不能忍。</p>
不远处端坐在考官位置上武将脸色愈发难看,心想这真是他带过的最差的一届。</p>
本来撑到第二场的人就少,居然还有个考内场的时候睡觉的。</p>
不等维持考纪的官差前去查看,武将就先站起身,准备把这个不知道珍惜机会的考生赶出去。</p>
然而就在他看清楚那人的模样时,脸色变得古怪起来,又缓缓坐了下来。</p>
“大人?”旁边的官差迟疑地问道,手指向趴在桌子上酣睡考生,“要不要叫醒她?”</p>
武将眯了眯眼睛道,“随她去吧。”</p>
随她去吧。</p>
在一片考生中,即便不是因为在睡觉,那人看上去也非常显眼。</p>
因为那是个女子。</p>